Saturday, January 30, 2010

"結髮"與"續弦"


人們常說"結髮夫妻",它是指剛成年便結婚的夫妻,現泛指第一次結婚的未離異夫婦;生活中還常有"續弦"說法,大家明白,它是指男人喪妻后再娶。深究一下,為何說成"結髮"和"續弦"?恐怕知者不多了。

先說"結髮"。古人認為頭髮是不可隨意剪掉的,所以無論男女,自小開始留長髮,女孩子到了15歲,男孩子到了20歲,開始把長頭髮盤成髮髻,叫做"結髮"。

女子結髮之后在髮髻上插個簪子,行"及笄禮"("笄"讀"雞"音,簪子的意思),男子結髮之后開始戴帽子,行"弱冠禮",標誌着他(或她)已經成年。此時結為良緣稱作結髮夫妻,后來,常指第一任夫妻為結髮夫妻。

"續弦"是男子再娶,續婚的意思,當然多指前妻亡故之后的續娶。要理解這個詞語,須先從古時結婚的形容詞說起。古代男女婚配結合,常比喻為"琴瑟之好"(琴和瑟都是古代的彈撥樂器,琴應是今日的琵琶,月琴之類樂器,瑟是古代為五十根弦,后來為25根弦的類似古筝的樂器)。

此說來自<詩經>"琴瑟友之"的說法,以彈琴演奏互友互愛比喻結婚。所以妻子死亡就說成"斷弦"(琴弦斷了),再娶即成"續弦"了。
你看,原琴弦已斷,續換一根,將愛戀之曲重新奏響,這詞多麼美妙啊!

抄錄自星洲日報萬象館2010年1月30日星期六之[文字癖]

Wednesday, January 27, 2010

"毋"和"母"


"毋"和"母"字體相近,尤其手寫時不注意,常寫錯誤用。兩字在平時使用華語的人會少出些錯誤(不是不出錯),因為華語的讀音區別很大,"毋"讀WU的第二聲,"母"讀作MU的第三聲;但是粤語卻都可讀"無",使用上得多留意。

"母"字當然人人明白,母親,母體,母系,母語,母校,母牛,母羊,母雞。。。。。注意寫字時不要把兩點連成一撇就是了,"毋"是個副詞,意思表示禁止或勸阻,"不要",如"毋庸"是無須,"毋寧"是不如;"毋望"是不冀希望;"毋妄言"是不必狂妄指責。。。

粤語的"毋","母"同音,這在讀書時便更需要小心避免誤解。清代的<廣談助>記載了一則笑話,講一位總讀別字的先生,大家同他半開玩笑地說,要惩罰他做狗。這位先生一本正經地回答:做狗可以,但不做公狗,要做母狗。

人們大惑不解,這位仁兄說道:"孔夫子<論語>中說,[臨財母狗得,臨難母狗免。]你看,孔聖人都說,臨到發財之時,是母狗得到;遇至災難之際,是母狗才可倖免嘛!"

大家笑得前仰后合,原來這別字先生又讀了別字,<論語>原文是"臨財毋苟得,臨難毋苟免",意思是靣臨財寶時不可求取能得就得,靣臨災難時不能僥倖求得倖免。這先生將"毋苟"讀成"母苟",再理解成"母狗",難怪他要求一定要做只母狗啊!

抄錄自星洲日報萬象館2010年1月24日星期日之[文字癖]

捉襟見肘




比喻顧此失彼,無法應付時,常用成語"捉襟見肘"。這個成語的"捉"字是拿或提拉的意思;"肘"字粤語讀"走",華語讀作ZHOU的第三聲,指小臂和上臂相連處的外側,中文正名是"胳膊肘",也就是粤語的"手踭"。

弄明白了幾個關鍵字,成語"捉襟見肘"便不難解釋了,它是說破舊又不合身的小衣服,拉一下衣襟(遮住了上靣),胳膊肘卻露出來了,足見顧此失彼多麼嚴重了。

此語出自<庄子.讓王>篇。庄周非常敬佩孔子的學生曾參,贊揚他居住在衛國時,生活貧窮卻志向高昂。庄周描述曾參:貧困得破袍子沒有靣,而且顏色脱落很難看;手腳都長了老茧;有時候三日不生火做飯;十年沒見他做過新衣服;他的帽子簡直不能碰,一整理帽子,帽帶子就斷了;
一拉衣襟,胳膊肘就露出來(原文是"捉衿而肘見",即"捉襟見肘");腳底上的鞋子都露出了后跟。但他毫不悲觀,常常着舊衣破鞋卻吟咏<商頌>,那聲音溢满了天地之間,高歌的聲音像敲打金石般那樣美妙動聽呢!

人們從上述這段讚美的話中,抽出了"捉襟見肘"成了今天常用成語。

比如說,"他是個小文員,收入本來不高。但是,他要上養老,下養小,將就湊合能維持一家人穿衣吃飯,偏偏這時孩子又因病住院,真是捉襟見肘啊!"

抄錄自星洲日報萬象館2010年1月23日星期六之[文字癖]

Monday, January 25, 2010

連中三元


大家常把連續三次勝利叫做"連中三元",曾有人在寫賀卡時這麼寫着:"21世紀元旦的大日子,恭祝各位在不同岗位都連連報捷,也期望在千禧之后,徹底走出上世紀末亞洲金融風暴的谷底,再振雄風,人人都在新的一年連中三元!"

"元"有第一,為首,頭一名的含意,所以有元首,元月,元旦,元帥,元凶等很多帶"元"詞語。"三元"在中文裏則有兩個意思:一個是"三個第一";另一個是指上元,中元,下元三個節日,即上元為正月十五日(元宵節),中元為七月十五日,下元為十月十五日。當然,"連中三元"是接連中三個第一之意,不指三節。

"三元"原本是三個甚麼第一呢?它是指科舉考試時代的鄉試,會試,殿試的三次考試均得第一。以清代為例,舊時科舉考試全過程是從府,州,縣基層開始,叫做童試。赴考者叫做童生,考中之後叫秀才,第一名叫案首。正式較高級別的國家考試叫做鄉試,在省城進行,赴考人是各地的秀才,考中之後稱舉人,第一名是"解元";再高一級是會試,在禮部舉行,赴考者是舉人,考中之後稱貢生,第一名是"會元";殿試則在皇上的金鑾殿舉行,皇帝親自主持,赴考者是貢生,此殿試的第一名為"狀元"。

若在鄉試,會試,殿試三次考試均得第一,正好是解元,會元,狀元"三元"得主,所以叫連中三元。

抄錄自2010年1月25日星期一星洲日報萬象館之[文字癖]

Tuesday, January 12, 2010

知足樂

醒世系列

莫羨人家生活好,還有別人比我差;
莫嘆自己命運薄,還有他人比我糟;
為非作歹內疚苦,多愁多慮病折磨;
行善積德福澤多,吉人自有天相助;
為人在世一生中,無病無災應知足;
煩惱皆因想不開,憂愁自然跟著來.

本是無事人,討得惱心曲;
本是溫飽人,弄得缺衣食;
本是強健人,縱得病拘束;
本是平安人,惹得危險辱;
本是長壽人,勿使命短促;
世間有幾人,會享自然福;
奉勸世間人,知足便常樂.

(轉載)龍之傳人出品

Sunday, January 10, 2010

"胡說"與"杜撰"


"胡說"與"杜撰"
"胡說"與"杜撰"有類似的詞義,前者是沒有根據或沒
有道理的話;后者是無根據的編造。"說"和"撰"
易理解,一個是說話,另一個指撰寫;"胡"和"杜"
是甚麼意思呢?怎麼加上這兩個字,詞義大變了呢?

先說"胡",它在古文中本指"為甚麼",比如古文裏有
"胡不歸?"意思是為甚麼不回來呀?從古文的"為何"
法引申變異,"胡"字從古疑問詞,變成現代漢語的副
詞,産生了"隨意,胡亂"的講解,于是"胡說"成了隨
意亂說。同時還産生了胡閙,胡扯,胡話,胡言等語。

"杜"字講解不多,除了姓氏和花鳥名字用它之外,差不
多只有"杜絶"和"杜撰"兩個詞常用。"杜絶"之"杜
字主要講解阻塞,阻拒之意。但是,將此解用于"杜撰
"顯然無法說通,它不是拒絶撰寫的意思啊!

原來,"杜撰"之"杜"是指一位姓杜的仁兄呢!據說古
代有位姓杜名默之人,非常喜歡寫詩,不過杜默寫的詩實
在太糟糕,內容空泛凡人不懂,感情怪誔難有共鳴,甚至
連合轍押韵也談不到。這種詩不詩,文不文的大作,除了
杜君本人欣賞之外,無人認同,且常被嗤之以鼻;所以
間流傳,在看到不像樣子的詩文作品時,皆感嘆是"杜默
撰寫的",后被緊縮成"杜撰"一詞指胡編亂造了。

抄自星洲日報萬象館2010年1月10日星期日之[文字癖]

Saturday, January 9, 2010

"賴","癩"和"籟"的分別


"賴"字是個姓氏,它本是古代分封諸候時的一個國名
,賴國有人自此以國為姓了。"賴"字可講作"善",
比如<孟子>中有"富歲子弟多賴"句子,此時的"賴
"即是善良之意,千萬別理解成有錢人家子弟多賴皮呀!

當然,"賴"字確實有時可講作"不認賬",如賴皮,耍
賴,賴賬等,比如"那傢伙就愛沾花惹草,被人當場抓獲
還要賴!"<水滸傳>在描寫宋江被迫害之時,有"這等
賴皮賴骨,不打如何肯招"的句子,也是指這類意思。
"賴"還有"訛指,誣陷"含義,比如"他家丢了東西,
沒有十足証據,卻賴鄰居偷走了。"有時"賴"字乾脆指
"壞",例如"好賴不懂"。有句生動有趣的俗語:"好
事不賴頹丫頭",此時"賴"字一反貶義,變成"褒義"
的正靣意思了。"頹丫頭"是丑女孩,俗語說凡是出現了
好事,沒人去褒獎醜女孩做的,以埋怨口吻批評他人主觀。
如上司以固定眼光看人,遇問題就抱怨定是某人所為,該
君道:"上司是好事不賴頹丫頭,一有事就找我麻煩!"

"癩"則指生癬疥而毛髮脱落的病症了。俗語"癩蛤蟆想
吃天鵝肉",是以人的"癩病"形容那蟾蜍的丑樣,比喻
不自量力的妄想。

至于"籟"字則本指"箫",引申為聲音,"萬籟俱寂"
是說萬物的聲音都寂靜下來,毫無聲響。

抄自星洲日報萬象館2010年1月9日星期六之[文字癖]

Friday, January 8, 2010

黔驢技窮


"黔"字的誤解

成語"黔驢技窮"(或黔驢之技)有時會在文章里被引用。"黔"字中文和廣東話都讀作"鉗"音,"黔驢技窮"的意思是"黔地的驢子,技能本事已然用盡了",比喻某些人雖喜歡耍些伎倆,但是他的本事和技能非常有限。

此語出自唐代文學家柳宗元的寓言故事<三戒。黔之驢>:有人從黔地運回一頭驢子,將其放在山腳下。一只老虎看到了這個龐然大物,偷偷躲在樹林中觀察。過了一會兒,老虎大着膽子走出來,靠近驢子,仍不解這是個甚麼怪獸。一天,驢子突然一叫,老虎嚇了一大跳!它連忙逃開,以為驢子要吃自己。回頭再看看,這龐然大物并無大本事,老虎習慣了驢子的叫聲,也敢于圍着驢子來回轉了。

老虎進一步靠近驢子,用身體碰撞驢子,驢子發怒但只會尥蹶子向後踢。老虎興奮地想,"它的技能就這麼一點點啊!"便大吼着扑上去,咬斷了驢子喉嚨,吃了驢肉,盡興而去。

這寓言活靈活現說出黔地之驢,沒甚麼了不起的大本事,比喻雖有雕蟲小技,可施一點點伎倆的無能之輩,可說貼切恰當。各辭典工具書解釋"黔"字時,都說是"今貴州"。其實此說有誤,"黔"至今是貴州簡稱不假,但是從宋朝中后期才有此稱,寓言作者柳宗元是宋代以前數百年的唐朝人呀!"黔"應指湖南西北地區,這是春秋時代已有的說法。


抄自星洲日報小說館2010年1月8日星期五之[文字癖]

Monday, January 4, 2010

驚弓之鳥


受過驚嚇之人,遇到一點兒常人視為普通的動靜便非常害怕,人們常以"驚弓之鳥"來形容。從字靣上可以意會,它是指受了弓箭驚嚇的鳥兒。此解不錯,若詳加說明,這裏還有個有趣故事呢。

據<晋書>記載,戰國時魏國有位武將叫更羸(華語讀作"雷"音),射箭技術很高。一天,他陪同魏王出外遊玩,抬頭看見一只飛鳥從遠方飛來。更羸對魏王說:"請讓我虚發一箭,就可將此鳥射下來送給你。"魏王一聽更羸不用箭,只用弓便可以把鳥兒"射"下來,就半信半疑道:"你的技術能有這麼嗎?好,你射罷。"不一會兒,那只鳥兒從東方飛到魏王和更羸的上空,魏王看清了是一只大雁。更羸舉起無箭之弓,拉如滿月,跟着弓弦啪達一響,那只鴻雁奇迹般地應聲掉落地上。

魏王驚訝萬分,問更羸箭法為何如此之好?更羸說:"不是箭法好,你看,這是只受傷的悲鳥啊。此雁飛得很慢,時而悲鳴。慢是因為傷痛;悲鳴是它失群離開了伴侶。鴻雁的傷沒好,驚魂未定,我的弓弦一響,它害怕而急速高飛,傷口劇痛支持不住,於是掉了下來。"

後人根據這個無箭自落的鴻雁故事,造出"驚弓之鳥"成語。<晋書>有"黷武之眾易動,驚弓之鳥難安"至理名言,說好戰之人極易衝動,驚弓之鳥很難安神靜心。這已被古今中外無數事例反復証實了。


抄自星洲日報小說館2009年12月31日星期四之[文字癖]

Sunday, January 3, 2010

無花果插枝成長過程(3)

9/1/2010


8/1/2010



7/1/2010





6/1/2010





5/1/2010







4/1/2010有看到小葉子好像要冒出來了,高興得非筆墨可以形容呀!







3/1/2010









2/1/2010
早上於庭院前漫步,習慣性望向插枝裁種的塑膠袋,咦!這棵很少去注意的無花果插枝枝尾有冒出青青的顏色,就經驗來說,凡是插枝很久而不乾枯且有冒出青綠色的話就棵樹苗就有希望會成長,真是有心裁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先拍張照片留影罷!

Friday, January 1, 2010

鵲巢鳩佔


鵲巢鳩占

我們有時候在形容侵佔了他人成果之時,會用成語"鵲巢鳩佔"。

這是一個很貼切的比喻,它來自<詩經>的"維鵲有巢,維鳩居之"句。在解釋原句前,先要弄清楚"鵲"和"鳩"這兩種鳥。"鵲"即喜鵲,它嘴尖尾長,身體大部份為黑色,只有肩部和腹部為白色,叫聲嘈雜。舊時民間傳說,若聽到喜鵲叫則必有喜事到了,故名喜鵲。它是鳥類中的勤奮者,善於用口銜着泥土草木,在樹上築巢居住,繁衍后代。而"鳩"則不同,它以斑鳩為代表,是一種灰褐色的短嘴鳥,頸后有白色或黃褐色斑點。鳩不築巢,而常以其強悍體力,武力霸佔其他鳥類窩巢。上述<詩經>的句字,唱敘的就是"喜鵲有巢啊,鳩鳥卻佔據而住了"。

不過,要注意<詩經>原來影射的意思,與現今的用法不同。詩中感慨吟咏的佔領喜鵲窩巢的鳩鳥,是指嫁作他人婦的女子哩!因為在幾千年前的古人眼中,認為女子沒有本事和才能謀生,只靠嫁到丈夫去享受現成的好日子,好像鳩鳥佔領了喜鵲窩巢一樣。當然今非昔比,而今靠丈夫生活的女子愈來愈少,婦女早頂住了半邊天,說女人"鵲巢鳩佔"完全不合潮流,因此,不適用了。

今日"鵲巢鳩佔"是說任何人(無分男女)強佔了他人之居,強取他人之地,或強奪他人成果。比如說:"爸爸辛苦一輩子買的房子,卻被兒子鵲巢鳩佔強住進去了"。


抄自星洲日報小說館2010年1月1日星期五之[文字癖]

月光小夜曲(早安圖)配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