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May 2, 2010

"風箏"追源


放風箏是一項有趣,悠閒,愜意的活動項目,
古時把風箏叫做"紙鷂"或"紙鳶"。

"鷂"字粵語和普通話都讀作"耀","鳶"字則兩
語都讀作"冤"。"鷂" 及"鳶"都是鷹類猛禽,古
代把風箏曾叫做“紙鷂”或“紙鳶”,是因為
風箏最早的造型是用絹或紙做成鷹,放飛時真
的像一只雄鷹在空中翺翔。

那麼,紙鷂或是紙鳶為甚麼又叫“風箏”了呢
?這個“風”和“箏”本來是風馬牛不相及的
概念,“風”乃流動之氣,“箏”是悠揚的彈
撥樂器古箏簡名,它倆何干?

把“風”和“箏”連在一起組成新詞“風箏”
,確有段特別來歷。此詞并非今日新名詞,而
是古已有之。原來古代風箏比今日的風箏更精
緻複雜,風箏不僅能放飛,還可以聽,古代的
風箏是有聲的玩意兒。它借風力吹動竹管簧片
,發出悅耳聲響,叫它“風箏”不是再恰當不
過嗎?

據說,紙鳶不再是默默無聲地迎風飛翔,變成
有音樂的風箏凌空,發明者是二千多年前的漢
軍大將韓信。那時楚漢鏖戰,韓信佈下十面埋
伏,楚國的項羽陷入重重包圍之中,突然聽到
箏聲奏起四面楚歌,一看是天上的紙鳶發出,
楚軍聞歌思鄉,人心渙散,終全軍覆沒。風箏
建功載入史册。

抄自星洲日報萬象館2010年5月2日星期日之[文字癖]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怎麼愛都愛不够(早安圖)配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