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February 27, 2010

退避三舍

成語"退避三舍"是比喻退讓,忍讓和回避,以求避免衝突。注意,它不是說退到三間茅舍后靣去,別將"三舍"這樣理解就是了。在古代,一"舍"即合三十里,三舍是九十里,"退避三舍"大約是退了近百華里呢!

現在說:"見到那個傢伙呀,誰也會退避三舍。"當然,這是指遠遠躲開(那傢伙)的意思。

此成語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原句"晋楚治兵,遇於中原,其退避三舍。"為甚麼晋楚兩軍相遇,晋軍不戰而退避三舍呢?這其中有個故事:春秋時候,晋國國君獻公竉愛妃子驪姬。驪姬藉機讓晋獻公封自己為夫人,還要立自己的兒子做太子。但獻公原來的夫人生有申生和重耳二子,申生早被封為太子了,驪姬便害死了申生,追殺重耳。

重耳在楚國國君幫助下,在外躲避十二年,幸保不死。楚王向重耳說:"你將來若能回國當了國君,怎樣報答我呢?"重耳說:"你甚麼貴重東西,奴隶,美女都有了,我能給你甚麼稀罕物呢?我若做了晋國君王,萬一日後同你在戰場相遇,就退避三舍作為回報罷。"后來重耳果然做了晋國國君,而且真同楚王在戰場相遇了,重耳沒食言,確實退避三舍以報楚王!

人間世事,往往是十分複雜的,若全是針鋒相對,寸步不讓,未必有好結果。

抄錄自星洲日報萬象館2010年2月27日星期六之[文字癖]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怎麼愛都愛不够(早安圖)配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