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March 24, 2010

出家的僧人,道士為何稱"方外人士"?

僧人,道士追求"跳出三界外,不在紅塵中"的境界,自稱是方外人士。在<管子>,<詩經>等書中,方外是指區域之外,中國之外,即夷狄之地。而后,方外一詞的意思有所轉變。<莊子>中有言"彼游方之外者也",此處的"方外"就是指浮世之外,或超越世俗的世界。

"方外",猶言世外。"方",就是"道"的意思,也指世俗秩序或邦國律法。平常百姓皆在世俗秩序及邦國律法約束之內,故都是方內之人。而在此世俗價值體系規范之外者,就是方外之人。方內,方外的劃分,是以儒家價值標準區分的。儒家認為:除了儒家之外的思想,均可叫做方外之學。佛教乃外國,夷狄之教,故稱佛教為方外之教,又稱僧侶為方外之侶。但依佛教,道教思想理念而言,僧侶,道士都是出家人,擯棄了世人固守的道德規範,不能用世俗的規律加以結束,都可稱作方外人士。后世便以方外人士指代舍世之人,專指佛教徒或道德徒之出家者而言。

出家的女僧人俗稱尼姑,這個稱呼是怎樣來的?方外人士中的僧侶道人各有不同的稱呼,其中女性僧人稱為尼姑。乍一看,與被稱作和尚的男姓僧人似乎關係不大,但兩者是有關聯的。

出家的男僧人最早稱作比丘,女性僧人則稱為比丘尼。比丘是印度梵語的的音譯,原語有破煩惱者之意,意指出家得度受具足戒的男子。比丘尼也是梵語的音譯,又作苾刍尼,刍尼等,意為乞士女,除女,又稱沙門尼,尼,皆指出家得度受具足戒之女子。比丘尼所受具足戒要比和尚多,有三百四十八戒,通常舉其大數,號稱五百戒。據說,最早的比丘尼就是釋迦牟尼的姨媽。尼姑的說法就來源於比丘尼,尼即比丘尼的簡稱,而姑則是古代對於女子的泛稱,比如女道士也被稱為道姑。所以,尼姑就成為古代對於出家修行的女僧人的稱呼,號作女和尚。

與尼姑相近的稱呼還有姑子,如<紅樓夢>中的鴛鴦不願意嫁給賈赦,就宣言要出家作姑子去。此處的姑子就是指尼姑,這是對比丘尼的又一種稱呼。

抄自星洲日報萬象館2010年3月24日星期三講古佬之[講古說今]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月光小夜曲(早安圖)配字幕